道德经:生死自然规律 回归无上大道

作者:admin 日期:2024-11-01 07:55:07 阅读:

道德经:生自然规律 回归大道

致虚極,守静笃;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。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。归根曰静,静曰复命。复命曰常,知常曰明。不知常,妄作凶。知常容,容乃公,公乃全,全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,没身不殆。——《道德经》第十六章

一、生自然而然

就像一株大树,在自然的状态下,花叶凋零,果实落地,都是复归于泥土,滋养大树的根系。《道德经》所言的“归根”,就是一种归宿。根,是我们生命的本源。世间万物,芸芸众生,都为一个归宿——归根。的生命在完成了它的使命之后,都要复归其本源。

归根曰静——归根是一种絕然的静,又是一种超然的“无”。

静曰复命——陈腐在静中消亡,在静中萌动。

我们的生命,从万籁俱寂的“静”中来,从了无生息的“无”中来。从无中生有,从静中萌动。归根之后,我们又由动转静,由有化无。这就是生与、动与静、有与无的对立统一。这就是天地间的大道。大道之中的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自然的过程。

自然的生命观,反映了生命的自然。

。不推陈出新,事物就不能向前发展。

生命具有发展的未来,生命消亡,在“归根”中“复命”。

二、重视生亦笑对

《度人经》讲:“仙道贵生”。长生久视的理想是道教一直以来的追求目标。但道教并非一味的追求生而畏惧。

道教对生命的态度讲究自然,就是说对待生我们要自然,对待也要自然,这才是道教对生命的态度。

《齐物论》有云:“一受成其形,不亡以待尽。”庄子从自然的观点看待“”,他认为和生一样都是一种生命的过程,是发生的,无一人可以幸免。人生是一个“气”的循环变化,人的身体会消亡,人的思想可以不断传承下去,通过自我的循环变迁而达到逍遥的境界,“”在这里只是“生”的另一种形式的传承,作为自然演化过程中的现象,生与之间相通、相齐,正是所谓的“生五变于己”。

庄子丧妻时,从开始的“我独何能无慨然”到后来的的“鼓盆而歌”,正是体现了道教重视生命、亦能坦然面对亡的通达洒脱。

三、而不亡者寿

有生就有,世人普遍好生而恶,希望能够“长寿”,能在这个活得长一点。但是客观是很残酷和真实的,的躯体是不能在这个里“久住”的。

那么什么是的?这个里只有“道”才是的。真正的“寿”是怎样的呢?就是与“道”合德。肉体尽管会败坏,会,精神只要保持着与“道”的同一,就会随着“道”而永生。

道是化生万物的本源,而人的生命,也是从道中来的,因此,生命本就来自于道,是道的一部分。人通过正确的修行,在肉体消亡的时候,如果能够回归到道中,融入大道,便能与道一同永生。道是虚无的,却又真实存在,回归了道的生命,也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,且真实存在着,这时生命的境界,是肉体的“”,也是精神的“不亡”,即真正的寿。

所以修行的目的,也是寻找一种能够回归大道的途径。

道德经:生自然规律 回归大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