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日报: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
一直处于被审视、被验证、被质疑、被改造的境地。增强对的文化自信,才能在继承和弘扬的同时,让地维护健康。
一位博士读了8年,女儿发烧,下了几服药,还是到西去输了液。连他自己都承认,学了这么多年,基本上看病,因此也不太信。
一、其未可治者,未得其术也
yi
其实,在院校毕业生中,很多人都掌握不了“望闻问切”,没学到看病的真功夫。正如《内经·灵枢》所云:“其未可治者,未得其术也。”这句话意思是,没治好病,是没掌握治病的方法,没掌握治病的要领。《思考》的作者刘力红感叹:“各大学五十年没有培养出一个像样的药人才。”
在古代,学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。人们常说,“秀才学医,笼中抓鸡。”范仲淹也有一句名言:“不为良相,便为良医。”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40岁才学医,民名恽铁樵38岁时弃文从医。现代名家岳美中25岁开始学,自学成才,曾9次受命为外治病,为了声誉。
现代人普遍认为学难,是因为院校走了样。例如,院校使用的是教材不是医古文,而是经过翻译的白话文。这一翻译,不仅文字变了味,而且经过现代逻辑的梳理,甚至连意思也南辕北辙。语言是思维的外壳,不同的语言,体现不同的思维方式。嚼别人嚼过的馍不香,不去读原著,就无法地领悟原意。例如,阅读东晋葛洪的《肘后备急方·治寒热诸疟方》,科學院研究员屠呦呦看到“青蒿一握,以水二升渍,绞取汁,尽服之”时,受到启发,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,由此发现青蒿素,最终登上的拉斯克奖台。
如今,很多院校学生由于缺乏深厚的学功底,学习倍感艰难。面对五行等陌生观念,他们常常一脸茫然甚至抗拒、排斥。发源于古老的东方文明,“天人合一”与“五行”是其思想认识论的哲学基础。现代思维不仅给人们理解东方文化设置了障碍,也给的语言表达造成了困扰,导致大学生们无法建立起的思维体系。一名如果缺乏思维,照搬照抄书本知识,即使所用的药都对症,照旧治不好病。
二、文化自信,自信
我一些院校完全照搬了西校教学的模式,忽视了最根本的整体辨证思维,要求学生像西生一样进实验室,搞量化研究。院校招生大多以理科为主,在教学上又不重视甚至忽视古汉语,结果是理论被简单化为概念,学生靠记硬背学,根本体会不到的伟大和神奇。
的不自信,其实源于文化的不自信。20世纪以来,学界在相当上将“西学”与“学”当作相互对立的两个门派。从梁启超到陈独秀,都认为不科學,这些错误认识一直沿袭至今。如果在骨子里深藏着“外的月亮比的圆”,将一直处于被审视、被验证、被质疑、被改造的境地。德一位学者曾尖锐地指出:“药在至今没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诚对待。”人不能丢了文化自信,也不能丢了发展的自信。
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,具有数的实践基础,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性战略优势。增强对的文化自信,才能继承和弘扬,让地维护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