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周易》豫卦(8)能迷途知返的管理者事业才会长久
《周易》豫卦(8)能改过自新的管理人员工作才会《论语》
《周易凿光》学习系统
因为后人不能清晰地解释《周易》是一部什么样的,从古至今有很多研究者,认为《周易》是用来占卜的书。王宏杰研究《周易》,从多年的象数运用入手,在完成《复活论语》的基础上,参考其他先秦典籍,立足于《周易》本身,通过《十翼》进入《周易》的殿堂。因为《周易》的文字表达系统属于“古义”,孔子在《周易》的发展上具有划时代的作用,其讲解的内容属于“今义”。对于,孔子的解读,我们是很容易明白的,而不明白的部分,通过《子夏易传》来解决。因此,就像从厚厚的一堵墙凿开一个孔一样,《周易》的智慧光芒终于照射出来。所以,王宏杰对其《周易》的解读系统,叫做《周易凿光》。
解读
上六:冥豫,成。有渝,无咎。
《象传》:“‘冥豫在上’,何可长也。”
《子夏易传》:“刚得志而豫,五正疾矣。而又上之,处於豫外,不知时之豫,昧於豫之成也。何可长哉。变而知归,得无咎矣。”
上六。在六五爻的状态,是完全可以处于“豫”之喜悦的,但是,如果认为六五爻阴柔之德和九四爻阳刚之德作比较的话,这就是“疾”了。就是说,六五爻看不明白这个道理,就会强化他的“五”的尊位,就成了上六的位置了。到了上六爻的位置,发生了变化,本来居于“五”阳之德的尊位,变成了“上位”,其位置的属性发生本质改变了,失去来本来的“尊”。所以,我们看上六爻,从位置来说,已经远离本来可以得到的“豫”之快乐。自己的身份也具有“五”之,反而成了孤家寡人。这样,还会有事业的快乐吗?《子夏易传》:“刚得志而豫,五正疾矣。”刚健之德得以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带来快乐,六五爻因居于正位却没有刚健之德,病症就出现了,才成了上六爻的情形。
冥豫,成。上六爻的爻辞分为两部分,部分是讲,本来是仁道并充满豫之快乐的事情,却因自己的原因变化到不好的境地。部分告诉我们如何回到原来的状态。冥,《说文》:“冥,幽也。十六日而月始亏幽也。”即幽暗。计算以每十天为一轮。每月农历十六日之后月亮始亏缺变暗。“冥”字所表达的是六五爻本来是快乐的状态,就像月亮正圆的时候,到了上六爻就像月亮变亏缺变暗一样。成,实现,达到。指上六爻达到的走到“豫”之外。“冥豫成”的意思就是,因为六五爻面对九四爻刚健之德所产生的不平衡心理,导致走向不仁道,强化其位置的情形,改变了现状,远离了“豫”之快乐。《象传》:“‘冥豫在上’,何可长也。”在上,就是爻辞“成”的含义,成为居于上六爻的状态。何可长也,意思是怎么会能长久呢?上六爻因为自己的原因改变了现状,居于上六爻的位置,这种状态长久。《子夏易传》:“而又上之,处於豫外,不知时之豫,昧於豫之成也。”时,当下的时间。这是在变化过程中,出现的“豫”之状态,这是一个过程,不是的。那么,这就是说整个卦中,也不是事物发展的总的阶段。总的阶段在哪?乾坤二卦呀!这个道理要明白。说白了,都是过程中的事情,这就是“时”的含义。昧,无光的,昏暗的。内心不明智的,无知的,昏惑迷乱的。《子夏易传》的意思是说,六五爻本来是处在一个快乐的平衡的状态,却因没有九四爻的阳刚之德,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样子,以寻找所谓的自信,结果导致处在了君臣之道的快乐状态之外,这是因为六五爻不知道所谓的成功的喜悦只是当下的一个过程,最终形成了昏惑迷乱的状态。爻辞的智慧是在告诫,臣下强势的状态,如果对方是君子,居于上位的人就要表现出海纳百川的包容来。否则,就把自己带向了。
有渝,无咎。上六爻的状态自然是不吉利的,如何能回到原来的情形呢?这需要上六爻自己的觉醒和行动。我们清楚六五爻吉和凶的状态,让不吉利的一面任其发展下去,最终会酿成灾祸。什么灾祸?九四爻是君子,推行的是君子之道,自然得到了众爻的拥护。六五爻自己变化了,到了上六爻等于脱离的民众,不与大家共享其乐了,结果是从小病发展到灾祸。这是在正告那些做的,因为你自己缺乏智慧,把局面搞砸了,如果不回头的话,百姓自然推举九四爻的君子上位坐在了九五爻的位置上了。到那时真正是万民同乐了。那该怎么做呢?爻辞用“有”和“无”两字,是在说你只要做到什么就什么。渝,《说文解字》:“渝,变污也。”渝,水由净变污。在这里是指改变,转变。有渝,就是上六爻要转变自己,转变自己错误的认识,就是六五爻的“疾”,如果做到了,就会“无咎”,没有灾祸。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,多数在这个位置上并且面对如此情形的人都很难做到回头。这一步人生进退的道理,解不开的原因,是看一个人的“心量”。能厚德载物是的心量。《子夏易传》:“变而知归,得无咎矣。”上六爻改变自己而明白如何回到原来的状态,就能没有灾祸。
王宏杰(平原儒生)
河北沧州人。诗人,中华传统文化推广者,平民和乡村建设者,儒家文化与大乘佛法践行者,《复活论语》学习和体系人,《周易凿光》学习和体系人,曲阜市教体系统中华传统文化特聘讲师,发展战略学会传统文化委员会委员,曲阜儒风学院院长、导师。
生长于华北平原,沧州以南潴龙河北岸。于天山下近三十载,博览群书,深入,勤学不辍,研习儒学、佛学、道学、易学,尤其对先秦文化的探索别开生面。主张用“追根溯源”到“正本清源”的治学路径,意在寻找文化的源头。从师于庐山东林寺大安法师,系统学习南怀瑾先生著述。
数十年来深入学习《周易》的应用系统,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实践,尤其对“梅花易数”的运用纯熟。为了进入《周易》的殿堂,解开《周易》卦辞、爻辞之谜底,以《十翼》为金钥匙,沿着《子夏易传》和《东坡易传》所传承的《周易》流,终于看到了《周易》的光芒。古今学“易”者,因被其既厚且高的墙壁阻挡,而不能见其全貌,便把研学《周易》之所得叫做《周易凿光》。
研究古今诸家《论语》解读版本,继承南怀瑾先生、钱穆先生、李炳南居士对《论语》的注解思路,提出“复活”的观点,完成《复活论语》,全书近150万字。《复活论语》是“集百家之说,近一家之言”的重要著述,将一部“波澜壮阔、荡气回肠”的《论语》呈献给读者,是《论语》研究的里程碑。